【资讯】2017年2月份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进展

发布于:2017-03-16 点击:3673



导 

【省】

  河北丨青海

【国家级试点城市】

  青岛丨南宁丨西宁丨重庆丨遂宁丨天津三亚

  常德武汉丨镇江深圳丨庆阳丨白城

【省级试点城市】

  南京丨成都

【其他城市】

  常州丨烟台丨银川丨威海宜昌河源



【省】


河北:到2020年各市20%以上建成区建成海绵城市

2月17日消息:日前,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意见》,提出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到2020年,各市、县基本建成备用水源地,全省完成1200公里以上供水管网改造任务,管网漏损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并再次提出,以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为重点,着力解决城市防洪设施标准偏低及暴雨内涝问题,到2020年,各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全部完成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平台。



青海:今年计划开工建设54.2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2017年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工建设规模及项目清单敲定,全年计划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44个,项目总长度54.25公里,其中,西宁市项目为9个,项目长度18.32公里;海东市项目为35个,项目长度35.93公里。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通俗讲,就是建一个公共管廊,将电力、通信、热力、给排水等市政管线统一纳入其中,并设置有检修井,避免管线单位“各自为政”和道路随意“开膛破肚”,是转变城市建设方式、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举措。2016年青海地下综合管廊计划开工建设50.29公里,实际建设完成地下综合管廊52.08公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超年度目标任务1.79公里,形成廊体19.63公里,占建设任务量的37.7%。



【国家级试点城市】


青岛:国家双试点项目提速 年内海绵城市进度70%

2月20日消息: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获悉,今年我市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国家“双试点”工作。年内,海绵城市国家试点项目总体进度将达到70%以上,13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全部建成,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2017年统筹推进各区市海绵城市建设,组织编制《青岛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7-2019年》,督促各区编制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督促四市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13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将在2017年上半年全部开工建设,2018年初投入运营。加大剩余9处黑臭水体整治力度,避免“边整治、边排污”和“先整治、再污染”。



南宁:全市海绵城市建成区域面积 达25.2平方公里

2月23日,市长周红波主持召开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专题推进会,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今年的项目建设和治理工作。

2016年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两项工作进展总体情况较为顺利,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进度有所加快。截至目前,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共安排项目212项,开工项目136个,完工项目89个,已建成区域面积25.2平方公里。黑臭水体整治完成43%,超额完成了环保部下达的年度任务目标。



西宁:投资500亿,实施重点项目180项

2月8日消息:2017年,西宁依然将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拉动力,积极谋划、争取项目建设有新突破。今年西宁确定重点建设项目180项,项目总投资2383亿元,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500亿元。其中,湟中县西纳川水库、凤凰山路、湟水路高架桥工程、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等100项续建项目和地下综合管廊二期工程、海绵城市、长江路拓宽改造工程等80项新建项目是今年项目建设大盘中的重头戏。



重庆:秀山县构建三大体系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月2日消息:秀山县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是构建科学的规划体系。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明确8大类64个建设项目和6.4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启动实施项目12个,到位资金8000余万元,完成计划改造项目的80%。

二是构建全面的管控体系。对城区规划区域实施全域管控。引入第四方监督机构,聘请专业审计单位进行跟踪审计,加强项目进度、材料选择、工程量认定、资金使用等环节的监管。

三是构建政企合作的融资体系。建立国有投融资平台—海城公司,与工行等金融机构达成贷款期限15年、贷款金额30亿元的初步协定。申报的64个建设项目已全部获批,争取中央独立工矿区专项建设基金2.2亿元。筹备组建SPV项目公司,推行“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融资。 



重庆:将建立我国海绵城市首个雨洪智能管控系统

2月21日消息:苏伊士集团日前宣布,苏伊士将负责重庆悦来海绵城市监测和信息平台项目,运用其一体化数字解决方案AQUADVANCED®城市排水系统进行雨洪管理,预防城市洪涝。

苏伊士通过此项目为重庆悦来投资集团在重庆两江新区核心区域――悦来新城安装其专利技术AQUADVANCED®城市排水系统,覆盖面积达18.67平方公里,包含悦来会展城、悦来生态城、悦来智慧城。此智能系统对区域内的雨水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其对自然生态及雨水回用系统的影响进行监测、分析及预报。项目总值约2800万元人民币,预计于2017年4月完成一期建设并投运,日后或将扩展到两江新区的其他区域。



遂宁: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力争“试点”变为“示范”

2月28日消息:2017年是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收官之年,我市将加快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严格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和项目管控实施,积极采用PPP等模式完成2017年试点项目和海绵城市监测平台建设,组织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力争海绵城市建设由全国试点城市变为全国示范城市。

与此同时,我市将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结合“城市双修”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实施城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同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海绵改造、风貌塑造、管线下地、绿化景观提升等措施,投入30多亿元分年度、分片区完成老旧小区立体式综合改造,通过PPP模式对老城区雨污系统进行全面整治和改造。



天津:政协委员献策海绵城市建设

2月7日消息:在日前召开的天津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围绕社区防灾减灾与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天津市政协常委边海在提案中建议,由市水务、气象、规划等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组成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团队,研究编制符合本市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合理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配合,形成从源头到全程、从小范围降雨到瞬间大暴雨的综合管控,实现对雨水径流控制和雨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提升雨水资源利用水平方面,天津市政协委员由立宏也提出“建设起伏式绿地”的建议。



三亚:今年启动174个“双修”项目 建生态文明城市

2月5日消息:记者今天从“双修”项目现场办公会上获悉,今年三亚将再启动174个“双修”项目,包括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等方面,其中综合类项目15个,海绵生态建设项目154个,地下综合管廊5个。

在“治污”方面,三亚将以全域化思维系统治理,加强对大茅河、宁远河、藤桥河等主要河流的整治,全面排查污染源,加强污水管网建设,重点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实施西水中调、水系连通工程,以491个自然村生态治理为契机,推动三亚全流域系统治污;在“补山”方面,三亚分步推进,今年三亚还将修复35座山体,明年将再修复12座山体;三亚还将着重“建绿”,将新建鹿回头公园、抱坡溪生态公园、三亚河与临春河滨水生态绿道,力争在市民聚集区多修建公园。



常德:加强规划修编 加快项目推进 提炼案例形成常德经验

2月23日消息:2017年是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验收之年,在日前召开的全市城镇带动大会战动员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迎接国家财政、住建、水利三部委绩效考核验收为契机,争取创优秀、创案例、出典型。立足常德已经取得的试点成效,顺应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市政府相关部门单位今年将加速推进“五个一”工程,即组建一家公司,发起募集中国第一支海绵基金,建设中国海绵城市技术示范基地,发起海绵城市国际高峰论坛,推进一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争取到期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区,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的常德模式。

今后,相关部门将继续注重在小区院落海绵改造案例总结方面下功夫,力争形成更高质量的海绵城市项目案例和管理经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常德模式。



武汉:海绵城市“武汉经验”将列入全国推广模式

2月27日消息:青山港湿地雨污水整治及修复工程、临江港湾社区海绵改造工程,作为黑臭水体整治和老旧社区海绵化改造的成功样板,即将被编入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案例。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据统计,武汉市已实施青山、汉阳四新示范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共计234项,其中已完工38项,完工面积12.62平方公里;在建设项目数196项,规模24.78平方公里;共计完成投资额50.2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62%。并积极推进示范区以外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东湖绿道、潘庙新家园等海绵建设项目已完工。



镇江:将完成248个海绵项目 江大海绵校园成亮点

2月21日消息:今年全市将完成248个海绵项目(含续建项目)。其中,江大海绵校园、海绵城市主题公园将成亮点工程。

根据计划安排,本年度PPP公司将完成19个项目;城建主体和社会主体开工275个项目,其中今年完工229个。今年的重点工程包括:龙门泵站综合达标工程、沿金山湖多功能大口径管道工程、智慧海绵城市项目及江大海绵校园、海绵城市主题公园等。

2016年是镇江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强力推进的一年。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实施海绵项目178个,建成35个海绵小区、5个中小学海绵校园。计划到今年底,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累计完成374个项目。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海绵项目建设之后的管护也已提上议事日程。今年我市将探索成立海绵设施专业维护管养公司,制定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管养管理制度及细则,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做好海绵设施的巡查和管养,定期对运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设施功能正常。



深圳:光明新区提出“五个一” 引领全面高效的海绵城市建设

2月27日消息:光明新区正积极引入国内外高素质技术团队,高起点谋划推进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力争顺利通过第一年度考核,擦亮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这张绿色名片

2017年,光明新区提出“五个一”引领全面高效的海绵城市建设,努力使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达到“四化”(集成化、精品化、综合化、常态化)的系统目标。

打造一个涵盖5种类型、3大尺度的海绵系统。将光明小镇、天安云谷、交通大会战、社区品质提升、公园之城建设、治水提质等重大项目全部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考量范畴,构建低影响开发、灰色和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空间保护相结合的海绵系统。

构建一套全面完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机制。突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今年内出台《光明新区海绵城市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指南》、《光明新区海绵城市项目竣工验收要求》等6项技术标准和修编《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管理办法》2项管理政策,对政府投资项目和示范区社会投资项目全面进行海绵审查,研究建立设计、施工、验收、运营规程规范。

打造一条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体验互动路线。包含近期参观3条路线,远期参观2条路线,在公园路、新城公园、群众体育中心等参观点的线路上增加华星光电人工湿地、鹅颈水生态河道等参观点。

建设一个新技术、新材料的展示实验基地。加快规划木墩海绵主题公园建设,全国招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产品的企业入园,集中示范展示国内外先进海绵城市技术、产品、工艺、设备,加快制定应用指引。将木墩公园打造成景观丰富、充满乐趣和活力的社区主题公园,木墩河流域重要的雨洪滞蓄、净化和生态节点,多种海绵产品、设施和技术的集中展示基地,促进市民深度理解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感知载体。

建立一个可视化、可预警的在线管控平台。实施智慧海绵项目,与海绵设施建设高度融合,构建地块、排水分区和流域三级监测考核评估体系。



庆阳:推动建设海绵城市

2月28日消息:2017年,庆阳市将突出抓好马莲河大道、安华东路和汇景家园、福景家园、城南绿地、海绵公园等既定的15个样板项目建设,计划3月底前全面开工,4月中旬前建成一批、见效一批,为今年住建部的督查验收打好基础。同时,对立足规划实施的六大类、256项海绵项目大盘子,为工程建设创造条件。

2016年,庆阳市住建局相继编制完成《庆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庆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提请市委、市政府组建成立海绵办、海绵(管廊)公司;完善制定三评一案;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建设,累计接待洽谈央企民企80多户;筛选敲定道路、小区、绿地、水系等样板项目6类、15项,总投资14.5亿元。

目前,已全面完成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开工建设7项,完成投资5.2亿元,实现了三年试点的良好开局,为庆阳海绵城市建设赢得了先机。



白城: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落地

2月24日消息:自2016年9月开始筹划PPP项目以来,白城市先后完成了《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实施方案》、《财政承受能力评价报告》、《物有所值评价》工作

2017年2月13日,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招标公告,3月8日正式开标。白城市在项目招投标中,打破常规,变过去的项目坐等招标,为主动走出去进行项目推介;变过去的程序化实施,为超常规运作。主动出击,邀请参与。选派专业人员,主动上门宣传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并通过多方努力、沟通协调,以新闻发布会形式召开了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招商推介会。确定了10家企业资格入围,为海绵城市PPP项目建设打造了良好开端。



【省级试点城市】


南京:江心洲中部今年将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2月11日消息:今年,包括江心洲中部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大江侧江堤加固工程及景观工程等将启动,民生配套提速,助科技岛更宜居。

新建的商业综合体内,每一层楼梯都有草坪覆盖;屋顶还有面积达1.25万平方米的空中花园。除了能赏景、休憩外,屋顶花园还能消纳吸收雨水,减少径流,缓解热岛效应。而在岛上新建大型建筑的地下车库,还安装了大型储水罐和简单净化系统

作为海绵城市的一项补充,今年,江心洲还将续建4公里河道工程,推进大江侧江堤加固工程及景观整治,启动生态科技岛三期、四期经济适用房及全岛二期保障房建设,创建全岛升级海绵城市示范区,将江心洲打造为“绿色、生态、科技、宜居”的低碳智慧岛。



成都:金沙滨河公园绿地开建 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2月23日消息:金沙滨河公园绿地目前已开工建设。建成后,这个占地200亩的公园绿地将拥有一个3800平方米的生态湖、4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周边居民又多了个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的好去处。

据青羊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开工建设的是公园的A区和B区。根据设计方案,A区为野趣湿地园,其中公共活动空间与湿地景观结合,野趣自然;B区则为休闲生态园,主要是雨水花园与自然景观结合,休闲轻松。

A区3800平方米的生态湖,构建了以沉水植物净化系统为主水净化系统。同时,这个生态湖还按照50年一遇标准建设,具备一定的防洪排涝作用。B区则规划了1620平方米的雨水花园,应用水生态技术构建适宜的雨水净化系统,呈现枯水季与雨季不同的景观效果图及净化效果。雨水花园将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再生之后的水主要用于公园的灌溉等。



【其他城市】


常州:今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七大建设项目

2月8日消息:记者从今日召开的常州城乡建设民生实事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常州城乡建设方面,今年将扎实推进生态绿城提档升级、城市道路与街区路网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民生保障和城市文化等七大类建设项目,进一步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环境,加快打造“精美常州”。



烟台:2017大动作 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2月8日消息:2017年,烟台要完成县市专项规划评审,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明确细化道路广场、绿地公园、城市水系、建筑小区等改造项目和年度目标,市区计划投资4.48亿元,完成海绵城市建设4.43平方公里。 加大整治调度力度,全市剩余16条黑臭水体全部开工,年内完成10条水体整治,以污水直排口治理为重点,完善河道配套管网及设施建设,全面消除污水直排问题。



银川:《银川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已获原则性通过

2月6日,编制历时近一年的《银川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已获银川市政府专题会原则性通过,按照“西防水、中理水、东治水,留住天上水,用好黄河水,保护地下水,多元利用中水”的举措,从城市生态层面,将银川海绵城市功能分区分为六类,即海绵生态保育区、海绵生态涵养区、海绵生态缓冲区、海绵功能提升区、海绵功能强化区和海绵功能优化区。这将意味着银川将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人居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未来,房前屋后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的规划建设,将为银川搭建宜居舒适的“海绵社区”“海绵广场”“海绵公园”,每一个银川人都会成为“海绵城市”的受益者。



威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30年城市八成完工

2月9日消息:昨日记者从威海市住建局了解到,威海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出台。

《意见》指出,威海市要推进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建设,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要与绿网、水网、路网有机结合,推行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草沟等方式,在满足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的同时,切实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还要大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新建绿化带应因地制宜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方式,减缓雨水径流。城市广场应因地制宜选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低影响开发的要求,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鼓励建筑与小区的非机动车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采用透水铺装,鼓励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小区内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或相应设施,鼓励建筑与小区实行雨水收集利用。

《意见》要求,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实施的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要率先落实海绵型小区建设要求,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雨水管渠设施和超标雨水控制设施。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项目建设,要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威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分启动实施(2016年底前)、全面推进(2017年至2020年)、总结推广(2021年至2030年)三个阶段实施,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宜昌:市住建委多措并举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2月22日消息:近年来,宜昌市住建委结合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环境治理、片区开发、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5年以来,海绵城市启动建设面积7.2平方公里,开工建设了运河综合整治、卷桥河湿地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秋雨台公园、求索广场众创中心、城市绿道等一批试点项目,共完成建设投资2.8个亿。

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生物涵养净化等低影响开发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和逐步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取得了较好效果。

计划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结合小溪塔——西陵主城片区、点军生态城片区、柏临河公共中心三大片区,重点开展河湖水系、道路广场、绿地系统、防洪排涝、建筑小区低影响开发等五类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沙河综合整治及片区开发、柏临河湿地公园、卷桥河湿地公园、江南新城综合开发、滨江商务区、环城南路旧城改造等重点项目。



河源: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获省专家肯定

2月18日消息:日前,省住建厅海绵城市专家张乔松教授及其团队受邀到河源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参观完客家文化公园、市儿童公园等地后,专家一行对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给予肯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专家们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客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的人工湖、中轴线下凹铺装等汇水设施已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为更好发挥绿地海绵效益,专家们建议在不改变公园现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排水系统和绿地边沿,通过透水铺装、绿地汇水槽、铺装汇水槽、雨水井、排水沟钻孔、有机质地面覆盖等技术措施,以有效控制雨水自然渗透、储蓄和再利用,增强海绵效益。专家指出,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生态良好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中最大的自然海绵体。河源建成区目前绿地率约40%,具备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来源:海绵城市网